本文转自:镇江日报
华翔
■摘要
从“赶景点”到“读城市”,现代人不再满足于在景点前拍照留念的浅层接触,而是渴望融入城市肌理,呼吸其文化气息,体验其生活节奏。发展旅居产业不仅是文旅转型升级的路径,关乎城市竞争力的重构。
文旅产业的一条新赛道似乎已然开启。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近日有文章《10年4000亿,省委书记的“旅居经济”算盘》透露,整个云南都在大力发展旅居。
什么是旅居?简单地说,这是介于旅游和定居之间的一种生活方式,它追求的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打卡,而是像当地人一样生活,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时间(通常在几周到数月之间),深度体验其文化、气候和日常生活。2023年,云南正式提出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·旅居云南”品牌战略,开启了文旅产业从“旅游”到“旅居”的转型升级。2024年,云南省接待游客7亿人次,其中旅居人数有389.75万,换句话说,每1000名游客中,就有近6个人选择旅居。2025年上半年,云南已经接待280万旅居游客,同比增长45.4%,旅居游客在云南人均停留91天,同比延长11天。
云南如此重视旅居,当然是因为与旅游的短周期行为相比,旅居给一个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为可观。比如,2024年云南接待游客7亿人次,人均1628.57元。而《长三角旅居云南市场报告》显示,作为云南旅居第一大客源地的长三角地区,长停留游客消费力强劲,人均消费突破万元,且还不包括购房支出。而说到购房,2025年10月3日《云南日报》报道,今年以来,省外人士在云南购买商品房4.3万套,占全省销量的比例达到33.5%,创历年同期新高。而一些热门城市则更高,如西双版纳为75%,保山为46.2%,楚雄为43.6%,丽江为41.8%。
让我们看一下云南的旅居生活。大理,曾经的“风花雪月”正被重新诠释——游客不再满足于环洱海、登苍山,而是租下白族老院子,学做一道酸辣鱼,参与扎染工坊,在柴米多市集与当地人一起摆摊。这种转变使大理从旅游目的地蜕变为生活体验场,游客成为“临时居民”,旅游消费也从门票经济转向了生活消费。丽江同样如此。除了古城酒吧的喧嚣,越来越多的旅居者会选择在雪山下的村庄小住,跟随纳西族老人学习东巴文字,在清晨的菜市场挑选新鲜松茸。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,恰恰构成了旅居体验的核心魅力。数据显示,2025年国庆期间,丽江非标准住宿入住率同比上升25%,民宿内的文化体验活动预订量增长近两倍。
云南的实践,告诉我们,现代人对“出行”的理解,不再满足于在景点前拍照留念的浅层接触,而是渴望融入城市肌理,呼吸其文化气息,体验其生活节奏。从“赶景点”到“读城市”,这一转变背后,是文旅产业的一个结构性跃迁。云南的实践也揭示出旅居产业的核心特征:从空间消费转向场景消费,从观光需求转向生活需求,从标准化服务转向个性化体验。在这个过程中,城市的“烟火气”成为最珍贵的旅游资源,而那些能够将本地生活场景有效转化为旅居体验产品的城市,将在新赛道中占据先机。2025年国庆黄金周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:“Citywalk”(城市漫步)搜索量同比增长近三倍;而高德地图发布的《烟火城市榜》中,那些藏在小巷深处的老茶馆、社区火锅店、非遗工坊成为新的打卡热点。
从目前呈现出的发展趋势看,旅居产业有三大特征:一是体验的深度化,游客不再满足于预设的旅游线路,而是渴望自主探索、发现城市的隐秘角落;二是生活的融入感,菜市场、社区咖啡馆、街头小馆等日常生活空间成为旅居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;三是文化的互动性,学习一门手艺、参与一场民俗活动、与当地人建立真诚的连接,这些互动体验构成了旅居的核心价值。于城市而言,旅居产业亦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思路。那些被遗忘的老街区、闲置的工业厂房、普通的居民社区,可以通过微改造、场景营造,转化为旅居体验空间,既保留了城市记忆,又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旅居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行为,而成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催化剂。从更广阔的视角看,旅居产业的发展关乎城市竞争力的重构。在体验经济时代,一个城市能否吸引人、留住人,不仅取决于它的硬件设施,更取决于它提供深度体验、情感连接的能力。发展旅居产业不仅是文旅转型升级的路径,更是城市魅力提升的契机。
其实,我们的城市,亦拥有发展旅居产业的独特优势。“城市山林”是镇江最鲜明的特质,为旅居提供了绝佳的生态基底。同时,镇江有着超过3000年的文明史,多元文化的交融,深厚的文化底蕴,是打造深度旅居体验的宝贵资源。然而,资源优势并不自动转化为产业优势。将优势转化为有温度、可感知的旅居体验,我们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:
重塑城市意象,从“景点镇江”到“生活镇江”。镇江需要超越景点思维,将整座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。可以借鉴成都“公园城市”理念,强化“城市山林”的特色,打造贯通山、江、城、林的慢行系统,让游客能够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。同时,挖掘西津渡、伯先路等历史街区的居住功能,发展文化主题“民宿集群”,让游客不只是参观者,更是“临时居民”。
活化文化资源,让历史可触摸、可体验。镇江的文化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和景点介绍中,而应融入旅居者的日常生活。可以开发“诗词之路”主题漫游线路,在相应地点设置诗词石刻、AR互动装置;打造“镇江味道”工坊体系,让游客学习香醋制作、锅盖面烹饪等技艺;恢复部分传统民俗活动,如端午长江竞渡、中秋金山赏月等,并设计游客参与环节。
营造烟火场景,打造本地生活体验空间。大西路的老字号、京畿路的市井生活、长江路的夜色经济,这些都是镇江独特的烟火气。可以通过微更新,保留这些区域的原生风貌和生活气息,同时引入创意书店、设计工作室、独立咖啡馆等新业态,形成新旧交融的生活场景。高德《烟火城市榜》的启示是,真实的本地生活正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。
创新旅居产品,满足多元化需求。针对“银发族”,可以开发康养旅居产品,结合茅山道教养生文化;针对年轻群体,打造文艺旅居线路,串联赛珍珠故居、米芾书法公园等文化地标;针对亲子家庭,设计自然教育课程,在长江湿地观察鸟类,在南山识别植物。通过细分市场的精准开发,延长游客停留时间,提升消费水平。
旅居的本质,是寻找一种更有温度的生活方式。而城市的未来,恰恰在于它能否成为这种生活方式的提供者。像镇江这样有历史、有山水、有生活的城市,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。
实盘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